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韩国的外国人政策及社会整合问题
  • [摘要]随着韩国走向多元文化社会之势渐强,如何整合、包容外国人及移民问题将成为韩国社会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以韩国政府的外国人政策及其社会整合政策为主题,概述外国人渡韩及其韩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分析韩国移民政策现状与社会整合问题,探讨韩国社会与外来移民者共享美好生活的对策。
  • 崔佑吉 郑信哲
  • 全文[ PDF 1309.0 KB ]2018.4(5):1-10  共有 725 人次浏览
  • 族群关系的协商———新西兰的社会契约与二元文化主义
  • [摘要]本文采用人类学的视角,结合文献研究,认为新西兰政府与毛利人签订的《 怀唐伊条约》 ( Waitangi Treaty) 以及相应的二元文化主义政策,对处理好双方关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殖民背景下签订的条约通常是不平等的条款,在反殖民主义和民族独立的运动中,这种不平等条约都要废止。 然而,新西兰的情况例外,《 怀唐伊条约》 不但没有被废除,反而成为新西兰独立后的立国之本。 本文站在毛利人的立场,探讨其中的原因,分析这种社会契约的作用。
  • 丁 玫
  • 全文[ PDF 1231.0 KB ]2018.4(5):11-20  共有 1512 人次浏览
  • 酋长的回归:传统领袖的复兴与南非民主的巩固?
  • [摘要]南非传统领袖制度曾遭到殖民统治和种族隔离的侵蚀,但非国大的战略选择、部落成员身份认同的重构、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依赖和新政府治理能力的缺失促使其在新南非再度复兴。 传统领袖的权威不仅得到南非宪法的确认,也获得大部分民众认可。 传统领袖制度对南非民主巩固的影响利弊兼有,虽然与现代民主存在矛盾,但由于其蕴含协商民主的部分特质,在一定程度可以弥补南非代议民主的缺失。 民主的巩固与深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传统权威与现代政治在南非的调适与共存,为新兴民主国家提升民主质量,构建国家治理的本土模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 马 正 义
  • 全文[ PDF 1222.0 KB ]2018.4(5):21-29  共有 1167 人次浏览
  • 国家建构视阈下缅甸联邦政府与佤邦联合军关系探究?
  • [摘要]1988 年奈温军人政权被推翻后,缅甸新军人政府执政,自此开始了民族和解进程。 1989 年 5 月 9 日,联邦政府抓住时机,与从缅甸共产党武装分裂出来的佤邦联合军( UWSA) 达成了历史性的停火协议,随后双方关系迅速升温,维持和巩固了和平稳定的局面,从而推动了缅甸政府与其他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签署停火协议。 然而,停火后双方利益上的冲突性与关系的复杂性仍然突出。 在国家建构的视阈下,缅甸联邦政府推动的政治整合、武装统合、经济融合的“ 三合” 进程引发了佤邦联合军的不满,军方对佤联军的容忍度也日益下降。 虽然全国民主联盟( NLD) 领导的民选政府力促全国民族和解进程,但是联邦政府与佤邦联合军实现根本性妥协的前景依然黯淡。
  • 鲍志鹏 袁玥
  • 全文[ PDF 1237.0 KB ]2018.4(5):30-39  共有 1726 人次浏览
  • 泛索马里主义的历史渊源与流变?———兼论泛索马里主义与恐怖主义的...
  • [摘要]索马里人共同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信仰,殖民瓜分对索马里人的冲击,反殖民主义斗争对内部认同的强化共同孕育了泛索马里主义。 1948—1960 年,泛索马里主义主要以反欧洲殖民主义为旗号,诉求是初步建立一个局部统一的索马里人独立国家。1960—1969 年,它又以反“ 邻国殖民主义” 为旗号,试图同时达成内部整合与外部扩张的双重目标。 1969—1978 年,泛索马里主义被嫁接到“ 科学社会主义” 之中。 1978—1991年,泛索马里主义回归到氏族主义层面,重新建构自身的理念与实践基础。 1991—2012年,泛索马里主义借助伊斯兰主义的力量,试图以共同的宗教调和各氏族间的差异,通过常规武装斗争消除索马里人的内在分裂。 2012 年以来,泛索马里主义与恐怖主义相关联,试图以非常规恐怖袭击为手段达成所谓“ 大索马里伊斯兰国” 的目标。 对象都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嬗变。 泛索马里主义既有民族主义的表征,又展现出反民族主义的跨地区文化主义特性,甚至与恐怖主义也产生了联系。 不过,泛索马里主义与恐怖主义只是一种相互借势、各取所需的关系,前者有其文化合理性因素。
  • 王 涛 赵跃晨
  • 全文[ PDF 1291.0 KB ]2018.4(5):40-52  共有 699 人次浏览
  • 研究与借鉴: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以英语为语言媒介的华侨华人...
  •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学者梳理和评述的华侨华人研究文献主要是以汉语为语言媒介,而对于以其他语言为媒介的文献关注度明显不够。 本文选取的评述对象则是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以英语为语言媒介的华侨华人研究文献。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以英语为语言媒介的华侨华人研究呈现出地域范围囊括全球、世界各地的学者参与研究、研究的主题和学科参与多样化等特点。 而且,这些以英语为语言媒介开展研究的学者们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研究精神和实践值得我们学习。 但与此同时,仍存在国内学者外语能力不足,在以英语为语言媒介的华侨华人研究中,中国学者的参与度不高,无法与国际同行有效交流与对话等缺憾。 如若能克服以上不足,国内学者定能在华侨华人研究这一世界事业中烙下鲜明的中国特色。
  • 张 祥 熙
  • 全文[ PDF 1261.0 KB ]2018.4(5):53-63  共有 619 人次浏览
  • 论泰国政治整合马来穆斯林族群的政策———以“ 后銮披汶时代” 为...
  • [摘要]对泰国来说,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依然是一道没有完成的题目。 在制度安排上,泰国政府依然拒绝授予马来穆斯林地区以自治权。 尽管泰国对马来穆斯林族群进行了政治整合,但目前并未取得预期效果,马来穆斯林族群“ 反国家整合” 的局面依然存在。 在 20 世纪 60—80 年代期间,马来穆斯林采取武装叛乱的方式反抗泰国国家整合。泰南边境地区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期间保持了相对稳定。 不过,2004 年以来,暴力袭击事件的频发再度致使泰南边境地区陷入动荡之中。 如何在国家与地方两个政治层面上持续地制定并落实具有协商性与包容性的整合马来穆斯林族群的制度和政策,是泰国处理马来穆斯林问题,也是最终将马来穆斯林族群整合进入泰国社会的关键所在。
  • 阳举伟 何 平
  • 全文[ PDF 1432.0 KB ]2018.4(5):64-78  共有 1126 人次浏览
  • 越南政权华侨政策的演变(1600—1840 年)
  • [摘要]1600 年越南南北割据对峙的局面形成之后,北方郑氏政权对华侨移民实行抑制和同化政策,而南方阮氏政权采取较为灵活的政策,准许华侨移民开发南圻疆域,鼓励海外贸易。 阮朝嘉隆帝继承了广南阮氏一脉对于华侨的优待政策,华侨商人愿意移居越南,华南与越南之间的民间贸易得到发展。 然而明命帝时期,越南的华侨政策与嘉隆帝时期有很大不同,明命政府希望看到清人的明乡化,促使“ 清人” 加入明乡社,防止明乡人转化成“ 清人” ,华侨越南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其与中国的联系随之减少。
  • 刘俊涛
  • 全文[ PDF 1325.0 KB ]2018.4(5):79-87  共有 686 人次浏览
  • 中东阿拉伯国家人口治理失范的政治经济表现
  • [摘要]人口治理是中东阿拉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宗教文化制约,人口增速超高,人口再生产模式尚未完成现代化转换,在非同质化的人口治理背景下,阿拉伯各国政府的人口治理政策非但未能转变不利的人口治理背景,反而造成了人口治理的失范现象,给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政治方面,青年人口膨胀、移民群体与教派族群变动对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演进形成冲击。 就经济而言,人力资源的矛盾、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矛盾等,都对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当前,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人口治理问题已经凝结成一种体系性矛盾。 为应对人口治理失范,阿拉伯国家需要抑制超高人口增速,尽快提升人口素质,切实引导社会人口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 陈 小 迁
  • 全文[ PDF 1258.0 KB ]2018.4(5):88-97  共有 1019 人次浏览
  • 身份变换与权威再造:苏联解体后中亚东干人精英的社会组织化过程
  • [摘要]本文考察不同类型东干人精英在苏联解体后的中亚“ 新语境” 中完成其身份变换和权威构建的过程。 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指出,苏联解体后商人和宗教人士成为东干族人数较多的精英群体。 知识分子和公职人员虽仍具有社会影响力,但人数已经相对较少。 在再造权威的过程中,部分个人和群体借助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完成身份转换,成功跻身精英行列;而苏联时期位于较高社会层级的群体中则有重组社会资源并巩固其社会权威者,有凭借个人品行赢得声望者,亦有滑入较低社会层级者。 东干族精英在权威建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与竞争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其社会变迁的基本特征,它与苏联解体后中亚“ 新语境” 中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彼此交织有颇多关联。
  • 李如东
  • 全文[ PDF 1268.0 KB ]2018.4(5):98-110  共有 759 人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