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超越现代性: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批判
- [摘要]民族国家是现代世界体系中国际交往的组织形态和基本主体,民族国家建构的现代性困境始终是西方学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伴随着民族建构原生性的削弱与政治性的加强,民族国家理论的现代性趋向促进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的生成觉醒。特别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国家认同与族群发展的内在张力成为西方民族国家建构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民族国家在建构进程中需要将民族认同有效转化为国家认同,就必须明确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演变历程,协调处理文化多元化与民族一体化的辩证关系。西方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特质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出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现代西方民族国家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多维超越,从认知、路径、价值三个维度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进行批判反思,为消除民族国家不同族群文化的对立冲突打开了新空间,为调和族群与国家的认同张力提供了历史启示,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范式和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新思路。
- 崔延强、张子扬
- 全文[ PDF 8735512.0 KB ]2023.4(10):1-13 共有 264 人次浏览
|
|
- 西方新民粹主义的政治传播策略探析
- [摘要]新民粹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欧美发达国家迅速兴起、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的一种民族政治思潮和运动。新民粹主义对现代民族—国家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其成为近年来民族政治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本文以政治传播为视角,深入分析新民粹主义的威权组织传播策略、有效运用媒体逻辑和社交媒体的媒体传播策略、反传统的政治修辞策略等政治传播策略,尝试说明近年来民粹主义是如何逐步演变为新民粹主义的,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西方新民粹主义迅速兴起和加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 刘文科
- 全文[ PDF 6639630.0 KB ]2023.4(10):14-23 共有 993 人次浏览
|
|
- 从初史的迁徙到移民裔群的定位:非洲移民史探源
- [摘要]移民是民族研究的重要议题。移民可分为内部移民、向外移民和向内移民三种,这种情况普遍适应于亚洲、非洲、欧洲或世界各个地区。非洲被普遍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人类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构成了世界民族史的重要篇章。在当前国际关系欠稳定和国内秩序失衡的情况下,移民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移民也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的移民指非洲人在大陆内部以及对外的迁徙,也涉及大陆之外的人移民非洲的现象。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分五个阶段探讨这一问题,力图说明非洲移民从这块大陆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
- 李安山
- 全文[ PDF 10932914.0 KB ]2023.4(10):24-39 共有 265 人次浏览
|
|
-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犹太人政策与栅栏区的起源
- [摘要]栅栏区是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犹太人在俄国西南边疆聚居的特定区域。它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移民政策、边疆政策和犹太人政策的综合产物。18世纪下半叶俄国三度参与瓜分波兰,大量波兰-立陶宛犹太人跟随殖民地进入俄国。在整合新殖民地的过程中,俄国政府推行了融合犹太人的宽容政策。由于地方政府和民众阻挠,1791年后俄国开始禁止犹太社团进入腹地,逐步将其限制在边疆省份,形成栅栏区。与此同时,俄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内政改革使得犹太人在传统职业、赋税、犹太教司法等领域遭遇一定的限制和歧视,在社会地位上更加边缘化。栅栏区的出现凸显了俄国少数民族与主体社会、边疆与腹地之间的隔阂与对立。19世纪后,随着地理和社会边界的强化,栅栏区进一步阻隔了犹太人与主流社会的互通互融,致使晚期沙俄深陷“犹太人问题”的历史困境。
- 疏会玲
- 全文[ PDF 7867758.0 KB ]2023.4(10):40-52 共有 305 人次浏览
|
|
- 殖民时期坦桑尼亚的印度裔移民群体探析
- [摘要]经过数世纪的经营,印度裔群体深深融入坦桑尼亚的民族大家庭,对坦桑尼亚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间和国内学界传统上将印度裔移民群体视为“中间人”,但是这种认识更多的是基于殖民时期的种族主义视角或者非洲国家独立后的民族主义视角。对印度裔群体内部进行分析发现,移民群体依照宗教派系和种姓原则,复制了印度本土复杂的社会构成,在东非大地上形成了一幅幅马赛克群像。多元化的印度裔群体,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为坦桑尼亚的社会变迁带来积极的影响,是坦桑尼亚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陈金龙、杜英
- 全文[ PDF 8572420.0 KB ]2023.4(10):53-66 共有 1068 人次浏览
|
|
- 套嵌身份和分层的跨国网络:在华印度商人研究
- [摘要]在来华的外国人群体中,印度人是一个较大的群体。印度商人在华南、上海、义乌和绍兴等地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在华印度人社区。但关于在华印度商人的研究有限,且倾向于将其看作一个同一的、封闭的群体。在混合研究法所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在华印度商人的跨国网络是全球性的,超越了印、中两个来源国和东道国的范畴。他们的跨国网络呈现群体内聚集、群体外分离的特点,表现出个人主义和高度的“群体内集体主义”共存的特征。因此,在华印度商人社区并不同一、封闭,这和印度商人的“套嵌身份”紧密相关。“套嵌身份”的层级之分使得在华印度商人“分群”的跨国网络进一步“分层”,进而影响了在华印度商人社区的团结性。
- 黄玉琴
- 全文[ PDF 7029039.0 KB ]2023.4(10):67-77 共有 207 人次浏览
|
|
- 从《鲁赫纳玛》看土库曼斯坦的民族建构
- [摘要]土库曼斯坦的民族建构深受其首任总统尼亚佐夫的影响,而《鲁赫纳玛》一书则集中体现了尼亚佐夫的民族建构思想。《鲁赫纳玛》通过重述土库曼人的历史、总结土库曼人的民族性等方式塑造了土库曼斯坦主体民族——土库曼人的民族认同,进而拓展到对土库曼斯坦民族的建构。然而,该书的论述往往看似逻辑自洽,实则充满矛盾。这种现象固然是尼亚佐夫的土库曼斯坦民族建构思想还不甚完善的体现,但本质上,则是中亚新独立国家在苏联解体后的转型时代所面临的内政外交困境的反映。
- 董雨
- 全文[ PDF 6710345.0 KB ]2023.4(10):78-87 共有 378 人次浏览
|
|
- 从石器文化看中缅印交角区古代民族联动共生的历史进程
- [摘要]石器时代,中缅印交角区内就已存在古代民族的迁徙和流动,使区域内的石器文化呈现同质性和共享性的特征。根据石器的不同器型、纹饰和制式,可以大致推断出源于甘青地区的氐羌系民族不断南下渐次迁徙的历史过程。进入青铜时代后,源于我国长江下游以及珠江三角洲流域的百越系民族持续西进,与世居于中缅印交角区东南部的濮系民族及先前至此的氐羌系民族产生了充分的交流与整合,石器文化进一步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特征,生动阐释了古代民族联动共生的历史过程。
- 李佩燊
- 全文[ PDF 7357708.0 KB ]2023.4(10):88-99 共有 960 人次浏览
|
|
- 阿根廷社会关于当地华人的刻板印象探析
——基于1476份问卷的实...
- [摘要]中国与阿根廷相互位于对跖点之上,遥远的地理距离让当地华人成为阿根廷社会中最为“远道而来”的族群。在近五十年中,随着阿根廷华人族群规模的增加、经济活动表现的活跃以及同当地人的不断接触,一系列有关华人族群的刻板印象在阿根廷人之间逐步生成并不断经历着调试。2022年是中阿建交的50周年,两国关系正步入前景更加广阔的新时期,在此背景下,了解与把握当地民众对华人刻板印象的内容、来源与影响对于进一步推动中阿关系发展,落实“民心相通”,塑造海外华人与中国良好形象有着重要意义。在中阿学者的共同合作下,本文围绕上述内容展开研究,基于随机抽样所获得的1476份问卷对阿根廷人所持有的关于当地华人的代表性刻板印象内容进行了收集与测量,并通过定量方法探索了相关内容的来源路径,实证了不同刻板印象内容对于群际距离以及对于中国国家好感生成的作用和影响。
- 王子刚、Máximo Badaró、Luciana Denard
- 全文[ PDF 8213319.0 KB ]2023.4(10):100-114 共有 1016 人次浏览
|
|
- 多重共同体构建视角下的中老铁路研究
- [摘要]由中国、老挝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推动建设的中老铁路,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中老铁路运行至今已超一年,多项客观事实与最新数据表明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合老挝国民共同体、打造中老命运共同体,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均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初步实现了多重共同体的互利共赢。中老铁路在多重共同体构建中的潜力与价值尚未得到完全的释放与体现,随着中老铁路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实现,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与国家人民的“心联通”有待进一步推进。多重共同体构建视角下的中老铁路研究,不仅可为当下共同体理论的实证研究提供新视角,而且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上更好地讲述传播“中老铁路故事”。
- 张姗
- 全文[ PDF 6725886.0 KB ]2023.4(10):115-124 共有 101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