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西方框定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中国理念在国际社会逐渐深入人心的同时,也遭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负面框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例,西方判定该理念是中国谋求世界霸权的话语表征,在此基础上,期望并借助国际话语霸权抵制中国理念的全球传播,动员西方乃至国际社会力量维护所谓“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就其影响而言,西方国家对中国及其理念实施的框定已显示出国际涉华舆论巨大的操纵力,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为此,中国应从揭露西方框定的真相入手,既要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主体性框架,提高中国理念的国际认同度;也要拥抱与中国具有相似叙事框架的国家,形成反西方框定的联合力量;更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西方反华势力阻挠中国发展进程的幻想。
- 蔡文成 、牟琛
- 全文[ PDF 709679.0 KB ]2023.5(10):1-12 共有 2539 人次浏览
|
|
- 人类学的现代性转向———博厄斯学派的国族研究评述
- [摘要]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一直有研究初民社会和族别社会的刻板印象,而博厄斯学派的国族研究努力把人类学拉回现代生活,并赋予其探讨现代性议题的能力。本文系统地梳理并分析了博厄斯学派国族研究的理论方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力图为中国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摆脱“初民社会”和“族别”研究范式的束缚,把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方法等运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研究,为我国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理论方法的参考和经验教训的借鉴。
- 何明、张方亮
- 全文[ PDF 621106.0 KB ]2023.5(10):13-24 共有 2542 人次浏览
|
|
- 人类学在全球公共卫生中的角色———以西非埃博拉疫情为例
- [摘要]在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频仍的时代,应对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虽以医学为主,但也需要多学科协作,人类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员,同样能够扮演相应的角色。以西非埃博拉疫情为例,人类学积极主动介入,释放了非凡能量。首先,人类学者创造性地建构了便捷开放的公共平台,凝聚学界群策群力;其次,人类学者不仅生产理论知识,且将之运用到实践,修正与完善疫情的主要应对策略。在此过程中,人类学坚持的立场虽鲜明独特,但并不会否认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治疗原理,恰恰相反,它使疫区民众接受,而不是抵制现代医学的运行方式和机制。
- 蒋俊
- 全文[ PDF 617516.0 KB ]2023.5(10):25-34 共有 2559 人次浏览
|
|
- 欧盟外国移民社会融合的多维度分析
- [摘要]欧盟及其成员国能否发挥外国移民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键因素是能否成功地将外国移民融入欧盟国家主流社会。欧盟的外国移民在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和积极公民身份五大领域的社会融合取得了显著进步。移民的劳动参与率整体上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收入水平增速快于本国公民;外国移民生活在租住房屋中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第三国移民的受教育程度明显进步;外国移民获得10年以上的长期居留签证占外国人签证的93.8%。这凸显了欧盟的“欧洲2020年战略”和《第三国国民融合行动计划》实施的外国移民社会融合政策实践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 宋全成、甘月童
- 全文[ PDF 907515.0 KB ]2023.5(10):35-51 共有 2409 人次浏览
|
|
-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美国后工业社会黑人阶层分化研究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二战后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蓝领工人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出现了相应的变迁和结构性重组。同时,笼罩在种族主义阴霾下的美国黑人,也产生了阶层分化的现象,即一部分黑人步入了中上阶层,而另一部分黑人却被固化在了社会底层。而黑人中上阶层和黑人底层阶层之间,既存在着族裔上和文化上的包容与认同,又出现了阶级上和经济上的分化与冲突。
- 石光宇
- 全文[ PDF 547097.0 KB ]2023.5(10):52-62 共有 1978 人次浏览
|
|
- 汉代以前我国华北、东北及朝鲜半岛地区的人类迁徙与文化交融研究
- [摘要]汉代以前,华北地区部分华夏族已开始向东北辽河流域流动。以公元前3世纪末燕国东扩为分水岭,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由箕子所代表的殷族集团对东北亚局部地区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改变了以貊族为主的辽河流域各族群的政治、文化面貌;在后一阶段,即公元前3世纪末燕国东扩之后这一段时期,以辽河流域以及如今的朝鲜半岛西北地区等局部区域成为华夏族大举迁徙的目的地,深刻影响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面貌。
- 金洪培、冯英盾
- 全文[ PDF 1193500.0 KB ]2023.5(10):63-76 共有 2446 人次浏览
|
|
- 日本构建“民族文明秩序”的逻辑冲突与矛盾心态———以近代博览会上...
- [摘要]近代世界博览会上的人种展示曾将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理论依据,甄选、分类与展示被标签化为“野蛮”“原始”民族的身体与文化,以此将“文明”与白色人种的优越性挂钩。而明治维新后致力于“文明开化”的日本效尤西方这一“人类动物园”式的展示方法,通过在世界博览会上展示生理特征接近于白种人的北海道原住民阿伊努人,试图彰显作为黄种人的“和人”的优越性及其文明化的成果。随着这一意欲跻身“人种等级”顶端的展示方式受到西方的排斥,日本逐渐将阿伊努的展示舞台转向国内,并将其与当时的其他殖民地原住民并置,为日本在亚洲实施的“民族同化”政策正名。这种策略的转换凸显了近代日本企图构建一个“日本民族”作为东亚盟主、与白种人平等对话的话语体系,从而跃迁以欧美为中心的人种政治乃至文明秩序。
- 周菲菲
- 全文[ PDF 1176653.0 KB ]2023.5(10):77-89 共有 1704 人次浏览
|
|
- 交往关系、政治整合与缅甸族群冲突
- [摘要]交往关系与政治整合代表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基本诉求的不同阶段和属性,可为理解和认识国家内部族群冲突提供新的视角。公民间交往关系和族体间交往关系顺畅互补,国家政治整合合理有效有助于推动多民族发展中国家共同体的建构和治理。反之,则极易引发族群冲突并导致国家衰败。缅甸统一国族身份认同的缺失以及现有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歧视性条款使得公民间交往关系呈现较大的紧张与隔阂,而族体间交往亦呈现出分裂与断层。在政治整合实践中,缅甸政府通过共生环境、制度平台、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等层面突出公民身份的分殊性和不平等性,导致两种交往关系和政治整合深陷恶性循环怪圈,以致常年性族群冲突导致国家的失序。
- 廖春勇
- 全文[ PDF 643015.0 KB ]2023.5(10):90-102 共有 2448 人次浏览
|
|
- 埃及海外科普特人对母国的影响研究
- [摘要]科普特人是埃及最大的少数族群,也是中东最大的基督教群体。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纳赛尔国有化经济政策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影响下,科普特人开始向西方移民,并在埃及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科普特离散社区。迄今为止,埃及海外科普特人呈现出亟待关注的群体性特征:从人口构成来看,主要以文化知识水平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男性中产阶层为主;从离散目的地来看,大部分海外科普特人主要寄居在北美洲、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国家,另有少部分在阿拉伯海湾国家和中国等地工作、生活;从离散方式来看,海外科普特人所到之处纷纷建立了科普特教会以维系身份认同和跨国联系;从离散类型来看,科普特人在国际迁徙中形成了文化政治型和经济交往型的离散群体。海外科普特人虽身居异国他乡,但对母国埃及各领域事务的关注、参与和影响从未停止,他们一方面通过侨汇、投资、慈善捐赠和旅游与埃及建立经济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政治游说参与埃及的政治活动。与此同时,海外科普特人通过社团组织向埃及社会输送新的思想观念,进而推动母国埃及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交流与更迭。
- 任敏
- 全文[ PDF 1128640.0 KB ]2023.5(10):103-116 共有 1612 人次浏览
|
|
- 莫迪时期印度民粹主义复兴的根源分析
- [摘要]2014年莫迪执政以来民粹政治不断发酵,推动了民粹主义的全面复兴。普遍的贫困与不平等问题滋生民粹情绪,与此同时,印度出现了具有较为典型民粹特征的政治领导人,以及民粹主义的政治动员。本文聚焦莫迪时期印度民粹主义复兴的社会基础,思考导致大众的民粹情绪与政党的民粹政治二者之间相互强化的根源。本文认为,“经济上升通道”阻滞与“政治上升通道”开放的制度困境,导致民粹情绪大量积聚并演化为政党政治动员的工具,民粹政治不但无法回应人民的诉求,反而可能导致社会运动不断扩大与身份政治愈演愈烈的局面。
- 冯立冰
- 全文[ PDF 659573.0 KB ]2023.5(10):117-126 共有 1954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