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1 世纪的族群政治:议题、理论与制度
- [摘要]族群政治是最近30 年比较政治学增长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国际学术界关于族群政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族群冲突为何发生以及如何避免族群冲突。此外,族群政治与国家构建、族群冲突与民主转型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研究议题。解释民族冲突有三种主要的理论路径:原生论、工具论与建构论,主要解释变量包括族群结构、安全困境、群体竞争、民主转型与政治动员、国家能力、文明冲突等。从政治制度上说,威权政体的衰落会导致统治能力的弱化,容易激发族群冲突;新兴民主政体会强化族群集团的政治动员和政治竞争,亦容易激发族群冲突;成熟民主政体则是借助和平解决政治分歧的机制,通常能够有效控制族群冲突。就具体制度设计而言,共识民主理论与政治整合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如何在民主政体条件下避免或缓解族群冲突。总之,族群政治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能够为中国外交与国内族群政策提供有益的战略启示。
- 包 刚 升
- 全文[ PDF 1716.0 KB ]2017.5(4):1-13 共有 1098 人次浏览
|
|
- 论西方社会种族主义与奴隶制中的非人化
- [摘要]非人化,在西方社会,作为种族主义与奴隶制的一种运行机制,内隐着深刻的哲学、宗教与人类学背景。它是“自我”与“他者”的界分发展到极端化的产物。人在宇宙中占据独特而优越的地位以及万物为用、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均为非人化的理论形成提供了哲学与宗教上的渊源。人一旦被视为动物,就容易被当做动物来对待,非人化从理论转入实践的过程由此展开。其结果直接导致奴隶制中的财产论、种族主义与奴隶制中的暴力论。经历长期非人化过程的人群,往往会将非人化机制主动内化,从而形成有助于奴隶制与种族主义正当化的理想类型的奴隶,以及人格矮化的奴隶文化。
- 梅 祖 蓉
- 全文[ PDF 1242.0 KB ]2017.5(4):14-26 共有 1894 人次浏览
|
|
- 穆斯林社会中对于少数群体的保护问题探析———以犹太民族为例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历史实例,来检验《古兰经》与“先知”穆罕默德关于少数民族(特指非穆斯林群体)生活于穆斯林社会中所规定的相关原则和教导,例如:“宗教信仰,绝无强迫”、“非穆斯林的生命与财产应得到完全保护”和“公平对待各民族”等,从而论证现代穆斯林民族主义国家对于通融信教少数族群要比对待具有种族性质的少数族群显得更加成功。同时,本文通过论述来驳斥穆斯林群体“原生性”缺乏包容性的观点,以便能够认识穆斯林世界的文化包容性以及对少数族群的保护情况。
- 王 永 宝
- 全文[ PDF 1246.0 KB ]2017.5(4):27-40 共有 783 人次浏览
|
|
- 村民生活中的神道———基于日本宫城县仙台秋保町马场村的人类学调查
- [摘要]本文以宗教人类学的视角,关注了日本村民的“神道信仰”。宗教人类学是把宗教视为一种客观事实加以研究和探讨的学问,关注的不是宗教教义本身,而是宗教对信仰者的影响。本人在日本村落进行了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发现神道祭祀在村落已经被仪式化,“神社”管理者虽然是“民间人士”,但某种程度秉承了“国家神道”的宗旨,村民不自觉地接受着“民俗神道”和“国家神道”的教化;村民在“神社祭祀”与“家庭祭祀”中,延续着“民俗神道”与“国家神道”的传统。“神道信仰”某种程度仍然是国家认同的基础。
- 李 晶
- 全文[ PDF 1285.0 KB ]2017.5(4):41-50 共有 869 人次浏览
|
|
- 游牧民在西方古典世界的主流形象———以斯基泰人为例
- [摘要]在西方古典时代,以斯基泰人为代表的游牧民形象是在古希腊社会的口述传统中产生并定型。因此我们从种种文献资料中拼合的斯基泰人形象其实是一个古希腊民族的整体印象。从本质上来说,斯基泰人的形象和其他蛮族并无根本区别。但因斯基泰人是游牧民,其在主流古希腊人心目中残忍野蛮的形象则有着鲜明的游牧特色。之后,这种形象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又汇流到了拉丁文学的传统中去,并在欧洲文学中一直被因袭到近代。
- 刘 雪 飞
- 全文[ PDF 1227.0 KB ]2017.5(4):51-61 共有 657 人次浏览
|
|
- 孔青山的医疗音乐人类学理论模型及关键概念
- [摘要]医疗音乐人类学是国际上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关注于音乐、治疗与文化的综合研究及实践应用。本文旨在介绍该学科的创始人孔青山在他的代表著作《超越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中的音乐、祈祷与治愈》中提出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概念,以期引起国内同行的批评与讨论。
- 哈尼克孜·阿布都外里
- 全文[ PDF 1504.0 KB ]2017.5(4):62-70 共有 739 人次浏览
|
|
- 非洲华人社团的传承与演变(1950—2016)
- [摘要]华人在非洲的数量一直很少。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华人移民非洲的人数日益增多。然而,对非洲华人社团组织的研究甚为薄弱。本文通过非洲的华人报刊和当地资料,力图阐述战后以来非洲华人社团的演变过程。本文阐述了两岸分治给非洲华人社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影响,作为华人统一组织的中华会馆的演变过程,分析了20 世纪后期华人社团的发展及其特点,重点论及21 世纪以来华人社团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及新移民社团的崛起,并对华人社团国际化与地方化的双重进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华人社团的国际化取决于三个条件,即社团领导人的国际视野、社团的性质以及社团所在国家的条件或社团自身条件。从宏观上看,国际化与地方化永远是移民社团的一种互动过程。
- 李 安 山
- 全文[ PDF 1359.0 KB ]2017.5(4):71-89 共有 687 人次浏览
|
|
- 从饮食视角管窥美国华人与白人文化关系演变
- [摘要]文化关系是美国华人与白人两个群体间族裔关系的一个重要层面。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华人与主流白人间的文化关系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中餐在美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已成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重要象征。从中餐在美国的发展和白人对中餐的接受情况,可以看出美国白人对中国食物的态度和策略经历了一个从早期的抵触敌视,到中期试图将其同化,再到后来文化包容和欣赏的转变轨迹。从饮食这一角度切入,我们可以观察到白人对华人所持文化态度的历史变迁,进而窥探到两个族群间文化关系的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华人与白人间的文化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民族理论加以阐释和分析。
- 刘 晓 卉
- 全文[ PDF 1241.0 KB ]2017.5(4):90-100 共有 1433 人次浏览
|
|
- 舞蹈与民族精神———以朝鲜民族黄昌舞为例
- [摘要]黄昌舞是朝鲜半岛传统的一种假面舞,起源于新罗时期,是朝鲜民族古代剑舞的起源。本文借助朝鲜半岛古代汉籍,以诗文为基础,对黄昌舞的起源及发展进行考辨,对其舞蹈形式、演出场景及艺术价值、地位进行了详细探讨,进而挖掘了其所承载的民族精神。黄昌舞及其故事原型是朝鲜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朝鲜民族崇尚儒家思想、不屈不挠、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
- 王 国 彪
- 全文[ PDF 1337.0 KB ]2017.5(4):101-110 共有 76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