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民族的人口整合功能及其影响
  • [摘要]“民族”概念作为描述工具和分析工具,随着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其影响扩大而被广泛使用后,人类演进中结成的各种稳定人群共同体皆以“民族”来称谓。人是社会性动物,天生就有聚族的本性,民族只是人类聚族本性的结果和形式。然而,个体的人被联结成为民族共同体,是经由一系列聚民为族的机制实现的。民族具有将人口个体整合为整体的机制和功能。这样一种具有底层逻辑意义的人口整合功能,经由国家民族、文化民族两种基本的民族类型而分别加以体现。两种民族的人口整合功能存在着质的区别,但又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进而对人口个体、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形态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民族研究必须关注这一重要的内部机制,探讨其形式和功能,进而构建关于民族的内部性叙事。
  • 周平
  • 全文[ PDF 621001.0 KB ]2023.2(10):1-13  共有 279 人次浏览
  • 海外侨胞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史逻辑和新时代启示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这是对民族工作和侨务工作的重要指引。广大侨胞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他们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条件。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反过来增强了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弄清海外侨胞参与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对于理解、落实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这一要求,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 陈奕平
  • 全文[ PDF 627632.0 KB ]2023.2(10):14-23  共有 1312 人次浏览
  • 和亲文化的世界性及中外比较
  • [摘要]和亲是中国、亚洲及欧洲历史上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具有世界性。中国历史文献中对不同民族上层之间的联姻、亚洲历史上不同国家王室之间的联姻,大都称之为“和亲”。中国、亚洲、欧洲的和亲,都想以亲情换安宁、以亲戚关系促成睦邻友好关系,各国的和亲都能结成政治同盟和军事联盟。由于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在处理和亲公主殉葬的方式、通过和亲对土地觊觎及和亲文化影响力方面也有一些差异。中国和亲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应始终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为此需加强如下工作:一是全面摸清和亲文化家底,二是努力做好和亲文化的基础研究,三是积极推动中国和亲文化走向世界。
  • 崔明德
  • 全文[ PDF 747378.0 KB ]2023.2(10):24-35  共有 1059 人次浏览
  • 国外学界关于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批判性研究评析
  • [摘要]新冠疫苗是抗击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最有效的武器,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却奉行“以我为先”的疫苗民族主义,严重阻碍全球抗疫成功的进程。国外学界对西方疫苗民族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他们从解释疫苗民族主义的定义入手,分析了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影响、成因与本质。在此基础上,他们从公共卫生和道德方面提出了反对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论据,并提出了扩大全球疫苗供应、畅通全球疫苗供应链、确保全球疫苗分配的公平性等应对策略。国外学界对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批判性研究是较为深入的,提出的应对策略也大多是可行的,为抵制西方疫苗民族主义、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借鉴。其批判性研究主要有两点不足:一是关于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条件性这一立场削弱了其批判的力度;二是没有明确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因而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全球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其根源,从而削弱了其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 刘曙辉
  • 全文[ PDF 616482.0 KB ]2023.2(10):36-47  共有 1023 人次浏览
  •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分离主义运动及其治理
  • [摘要]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分离主义运动呈现出由点及面、遍布全域且数量不断增长的特点。殖民遗留问题、族群诉求是刺激分离主义运动产生的主要因素。分离主义运动表现为要求自治、独立或归并他国,诉求也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实力对比则决定了分离主义运动的行动策略。武装斗争、议会竞选、街头抗议与网络动员在不同情况下都成为分离主义运动的选择且出现配合使用的特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分离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反而会制造新的、更多的问题。在应对分离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各国结合硬性治理与柔性治理手段,前者用于短期内的快速压制与平息,后者致力于长期安抚与和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治理分离主义的成败与经验教训,值得深入关注。
  • 王涛
  • 全文[ PDF 714648.0 KB ]2023.2(10):48-65  共有 255 人次浏览
  • 二战后德国对犹太人赔偿的路径调整与效果评估
  • [摘要]二战后德国对犹太人的战争赔偿始于1952年签订的《卢森堡条约》,其后经历了“以色列政府→纳粹受害者→大屠杀幸存者→边缘受害者”四次对象转变,最终发展成为世界历史上覆盖范围最广的战争赔偿事件。德国主动赔偿的意志和赔偿法律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在犹太人的视角下,接受德国赔偿并不意味着在内心宽恕对方,赔偿的价值在于物质生活的恢复和敌我关系的和解,最终回归正常的生活。德国对犹太人的赔偿使国际法视域下的“战争受害者赔偿”从文本跨越到实践,为彻底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可能性提供了历史证明,也足以证明“受害者赔偿”已经取代“战胜国赔偿”成为战争赔偿的重心。
  • 孙文沛
  • 全文[ PDF 676940.0 KB ]2023.2(10):66-78  共有 1001 人次浏览
  • 美国对缅甸罗兴伽人问题的政策演变:结构与动力
  • [摘要]罗兴伽人问题是缅甸长期存在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之一。随着2011年缅甸启动民主化转型,罗兴伽人问题开始爆发、恶化,并逐步演变为国际热点事件。在美国对罗兴伽人人权危机的政策结构塑造过程中,政府与国会是参与制定的主体。二者的措施与态度虽然表现不同,但其背后的差异都遵循了共同的规律,即对罗兴伽人人权危机的反应取决于美国对缅甸的总体战略和定位,人权、价值观对于政府与国会来说,本质上都是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工具。
  • 吴思琦 范宏伟
  • 全文[ PDF 640097.0 KB ]2023.2(10):79-91  共有 245 人次浏览
  • 当代巴西日裔社会历史记忆的转型与再造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巴西日裔社会中围绕二战后移民社会失序的历史记忆书写发生重大转向,基本背离此前五十年间相关历史著述基于批判性唯物史观所确立的历史记忆叙事。此番尝试作为一种社会表征,既折射出日裔社会试图消弭当年社会失序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话语实践,也反映出当代社会历史语境下重构族群认同的目标取向,进而构成今日巴西日裔社会现实的多维镜像之一。这一历史记忆书写源起于战后未尝清除“皇民思想”的日裔族群,生发于巴西多族群社会,并且受到近来日本官方政策举措的牵引与羁绊。
  • 柴亚林
  • 全文[ PDF 888071.0 KB ]2023.2(10):92-109  共有 1032 人次浏览
  • 俄罗斯立法中的“少数民族”与“民族权利”及其沿革
  • [摘要]俄罗斯联邦作为拥有超过190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情况之复杂、民族立法的体系之庞杂,足以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样本。在俄罗斯现有的立法逻辑中,少数民族更多地被视为一个广义上的民族权利主体,按其语言表述和法律概念上的不同,主要划分为基于民族归属的个体权利、基于具体权利主张的个体权利、基于身份认同的少数民族(个体的或群体的)权利、基于原住民特有的身份认同的权利,以及已经出现但是尚未能被俄罗斯学界所广泛承认的、扩大化的少数民族社群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包含了久居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旧居民的权利,等等。俄罗斯民族立法体系分为联邦-地方两级,民族权利的内容主要侧重教育权和文化权,并基于这样的独特结构,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历史阶段和利益表达的民族立法的内在法律逻辑结构,在旧有的立法理念之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迁提出了民族的“身份认同”、作为集体权利的民族权利等新理念,以期实现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的统一。
  • 刘秋岑
  • 全文[ PDF 600928.0 KB ]2023.2(10):110-124  共有 242 人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