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沙特阿拉伯的女性教育与就业
- [摘要]沙特阿拉伯经济的发展长期依赖大量外来劳动力,本国劳动力尤其是女性劳动力的经济参与程度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女子教育的保守和僵化无疑是其重要原因。自上世纪60 年代以来,沙特女子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这也促成了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女性就业人数的增长。然而沙特女子教育并未真正的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也是造成女性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有相当多的女性劳动力处于无业或失业的状态,沙特众多的女性人口并未转化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
- 李 国 强
- 全文[ PDF 1191.0 KB ]2017.6(4):101-108 共有 1560 人次浏览
|
|
- 结构与选择:跨国流动信徒出现的一种维度
- [摘要]跨国流动信徒的出现,并非是社会价值冲突与无序的体现。跨国流动信徒出现是“结构”与“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借助“结构”,跨国流动信徒确立起行为秩序基础,为有序行动的产生找到最初根源。同时,跨国流动信徒还能超越“结构”赋予的“先天性”扩大生存及发展机会,从而实现“选择”。“选择”基于“结构”产生,是对“结构”的实践。“选择”的形式及结果取决于“结构”。“选择”与“结构”如同双螺旋,在跨国流动信徒的行为走向上发挥着关联性效用。
- 马 燕 坤
- 全文[ PDF 1165.0 KB ]2017.6(4):95-100 共有 686 人次浏览
|
|
- 近几年俄罗斯移民政策的新变化
- [摘要]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俄罗斯的移民政策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大体走势是时紧时松。最近几年,又有了新的变化,笔者认为,与之前相比,其趋势是更规范、更严格、更理性、更灵活和更便民。
- 于 晓 丽
- 全文[ PDF 1183.0 KB ]2017.6(4):88-94 共有 727 人次浏览
|
|
- 试论欧洲难民问题与欧盟难民政策
- [摘要]面对难民问题,欧盟协调各成员国制定了都柏林公约和一系列法令、条约,出台了难民认定及处理难民事务的统一标准,设立了欧洲难民基金,建立了数字指纹识别系统,在形式上统一了欧盟各成员国的难民认定及处理程序,但由于欧盟各成员国认为难民政策是具有主权性质的专属管辖的事务,他们不愿意将管理权限全部让渡给欧盟,欧盟实质上尚未建立完全统一的难民政策,并未在消除难民问题产生的根源方面做出有效努力,因此在难民危机中应对乏力。在此背景下,难民问题使欧盟内部矛盾重重,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 田 烨
- 全文[ PDF 1254.0 KB ]2017.6(4):79-87 共有 1503 人次浏览
|
|
- 萨满与认知的演变
- [摘要]本文从考古学/考古学家的角度探讨并验证两个问题: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欧亚大陆有关萨满教起源及其假说问题;通过新近的发现和理论探讨萨满教早期形式在史前时代的认知进化/认知革命以及其在邻近学科人类学中的应用。为避免从方法论的角度重构萨满教认知进化/认知革命的早期形式所带来的风险性,本文重点从狩猎社区的过关仪式、治疗与音乐、重复与节奏、认知进化的视觉表征和岩石艺术与社区仪式五个方面讨论狩猎、歌唱、舞蹈、过关、治疗等功能与认知演变之间的关系。
- 〔匈牙利〕米哈伊·霍帕尔(Mihály Hoppál)①著 梁艳君译
- 全文[ PDF 1224.0 KB ]2017.6(4):72-78 共有 1587 人次浏览
|
|
- 当代美国黑人的群体嬗变与文化认同分化
- [摘要]上世纪美国黑人在政治、文学、艺术等等各领域的发展进步推动其内部凝聚形成集体性的黑人文化认同。与此同时,由于全球人口流动的便宜与频繁,美国黑人内部出现“新旧”移民群体之分,其文化认同也呈现多样化图景。基于美国黑人内部的群体变迁以及博厄斯、赫斯科维茨、西敏司等人类学家的相关研究,分析美国黑人文化“诞生”背景、路径、特征,进而探讨反思当今该群体内部的文化认同差异,有助于深入了解美国黑人内部的变迁。
- 牛 忠 光
- 全文[ PDF 1187.0 KB ]2017.6(4):64-71 共有 1665 人次浏览
|
|
- 奥什事件: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族际冲突探析
- [摘要]发生在1990 年和2010 年的两次奥什事件———吉尔吉斯族和乌兹别克族的两次严重的族际冲突是当代中亚族际冲突的典型案例。事件导致了严重后果,在很长时期里都会消极影响相关中亚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和国家间关系。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差异、现代化进程乃至民族-主权进程的角度考察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吉尔吉斯族和乌兹别克族两大族群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分化的后果,探讨两大族群之间的矛盾生成机制和族际冲突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 侯 艾 君
- 全文[ PDF 1219.0 KB ]2017.6(4):53-63 共有 1777 人次浏览
|
|
- 犹太人对地理大发现的贡献和参与
- [摘要]地理大发现作为由西葡两国主导的海洋征服活动,在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而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科学、经济等领域有着突出成就的犹太人,对于地理大发现有着独特和不可忽视的贡献。不仅“美洲发现者”哥伦布被认为可能拥有犹太血统,更重要的是,犹太人和马兰诺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为哥伦布远航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星盘、象限仪、地图、罗盘、天文表等重要航海设备几乎都离不开犹太科学家的努力,航行所需的资金主要由犹太人和马兰诺赞助者提供,此外,在哥伦布的随行船员中有不少马兰诺。犹太人通过参与地理大发现这一重大事件,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犹太民族自身的活动空间,而且彰显了边缘少数群体在推动现代世界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成为某个民族以其特殊经历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事例。
- 艾 仁 贵
- 全文[ PDF 1223.0 KB ]2017.6(4):42-52 共有 1607 人次浏览
|
|
- 身份认同与社群暴力视阈下的缅甸罗兴亚问题研究
- [摘要]罗兴亚问题是缅甸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族群、宗教难题。该问题是复杂历史原因和现实激烈冲突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透过身份认同与社群暴力理论的分析,认为原住民地位、公民身份、公民权利等方面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造就了罗兴亚人社群身份认同的一致性,加之缅甸的“反穆斯林”运动加剧了该群体与佛教社群的疏离感。偶然事件的激活以及冲突双方的暴力协作最终将罗兴亚问题演化成灾难性的社群暴力。鉴于双方暴力结构的不对称性,佛教徒在该社群暴力中居于主导地位,域外势力的介入使得罗兴亚问题更加复杂化。
- 廖春勇 常士訚
- 全文[ PDF 1930.0 KB ]2017.6(4):31-41 共有 1693 人次浏览
|
|
- 缘何走出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悖论———对西方传统民族国家理论的反思...
- [摘要]近代民族主义运动是一个前仆后继的过程。初期欧美掀起组建民族国家运动,对反基督教神学、反封建主义发挥了颠覆性作用;尔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接过民族国家接力棒,对反殖民帝国主义、东方各国的国家独立起到决定性作用。无疑,民族主义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严重的弊端,产生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的悖论。其实,民族与国家、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虽然密切相关,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因为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有交叉,所以必然混淆。也因为是交叉关系,基于非交叉部分,使得二者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厘清民族与国家、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让族群主义代替民族主义,乃是当代人类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 曹 兴
- 全文[ PDF 1241.0 KB ]2017.6(4):22-30 共有 2041 人次浏览
|
|
- 坚守中国道路自信:对英国国家认同危机的反思
- [摘要]国家认同是在社会建构下国民对自己归属于某个国家的确认和对国家的认可,同时兼具维护国家利益的自觉意识。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作为一种集体现象的国家认同是保障国家稳定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某些因素的催化作用下,民族认同却可能与之发生冲突。本文以中国民族政策语境为观照,从比较视野出发,主要分析了英国苏格兰、北爱尔兰民族独立问题的形成因素,同时探讨英国面临国家认同危机的教训及对我国如何更好地加强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所具有的启示性意义。
- 乌小花 李安然
- 全文[ PDF 1365.0 KB ]2017.6(4):13-21 共有 903 人次浏览
|
|
- 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的人类学解读———从国家的遗产到遗产的文明
- [摘要]阿克萨清真寺,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在前现代时期,阿克萨清真寺所处的圣殿山伴随着各类宗教文明在不同时期的争夺,历经多次政权更迭而几经推倒重建,其性质和主权不断变换。进入现代民族国家阶段,阿克萨清真寺以人类文化遗产的形态得以长期保留,与此同时又必须接受以色列政府的主权管理,这使其具有了民族国家和宗教文明的双重属性。在耶路撒冷特殊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两种属性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构成冲突:一方面,民族国家的管理对其宗教文明的特质加以强有力的约束;另一方面,在某些特殊的时空之下,宗教文明又对民族国家构成了暂时性的超越,为民族国家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挑战和可能性。本研究将基于2012—2013 年东耶路撒冷的田野调查从阿克萨清真寺的日常管理、土地日冲突事件以及盖德尔夜的宗教实践等方面探讨现代民族国家与宗教文明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揭示其冲突与共生的本质。
- 赵 萱 刘玺鸿
- 全文[ PDF 1290.0 KB ]2017.6(4):1-12 共有 923 人次浏览
|
|
- 舞蹈与民族精神———以朝鲜民族黄昌舞为例
- [摘要]黄昌舞是朝鲜半岛传统的一种假面舞,起源于新罗时期,是朝鲜民族古代剑舞的起源。本文借助朝鲜半岛古代汉籍,以诗文为基础,对黄昌舞的起源及发展进行考辨,对其舞蹈形式、演出场景及艺术价值、地位进行了详细探讨,进而挖掘了其所承载的民族精神。黄昌舞及其故事原型是朝鲜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朝鲜民族崇尚儒家思想、不屈不挠、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
- 王 国 彪
- 全文[ PDF 1337.0 KB ]2017.5(4):101-110 共有 923 人次浏览
|
|
- 从饮食视角管窥美国华人与白人文化关系演变
- [摘要]文化关系是美国华人与白人两个群体间族裔关系的一个重要层面。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华人与主流白人间的文化关系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中餐在美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已成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重要象征。从中餐在美国的发展和白人对中餐的接受情况,可以看出美国白人对中国食物的态度和策略经历了一个从早期的抵触敌视,到中期试图将其同化,再到后来文化包容和欣赏的转变轨迹。从饮食这一角度切入,我们可以观察到白人对华人所持文化态度的历史变迁,进而窥探到两个族群间文化关系的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华人与白人间的文化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民族理论加以阐释和分析。
- 刘 晓 卉
- 全文[ PDF 1241.0 KB ]2017.5(4):90-100 共有 1572 人次浏览
|
|
- 非洲华人社团的传承与演变(1950—2016)
- [摘要]华人在非洲的数量一直很少。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华人移民非洲的人数日益增多。然而,对非洲华人社团组织的研究甚为薄弱。本文通过非洲的华人报刊和当地资料,力图阐述战后以来非洲华人社团的演变过程。本文阐述了两岸分治给非洲华人社团的政治生态带来的影响,作为华人统一组织的中华会馆的演变过程,分析了20 世纪后期华人社团的发展及其特点,重点论及21 世纪以来华人社团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及新移民社团的崛起,并对华人社团国际化与地方化的双重进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华人社团的国际化取决于三个条件,即社团领导人的国际视野、社团的性质以及社团所在国家的条件或社团自身条件。从宏观上看,国际化与地方化永远是移民社团的一种互动过程。
- 李 安 山
- 全文[ PDF 1359.0 KB ]2017.5(4):71-89 共有 850 人次浏览
|
|
- 孔青山的医疗音乐人类学理论模型及关键概念
- [摘要]医疗音乐人类学是国际上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关注于音乐、治疗与文化的综合研究及实践应用。本文旨在介绍该学科的创始人孔青山在他的代表著作《超越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中的音乐、祈祷与治愈》中提出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概念,以期引起国内同行的批评与讨论。
- 哈尼克孜·阿布都外里
- 全文[ PDF 1504.0 KB ]2017.5(4):62-70 共有 906 人次浏览
|
|
- 游牧民在西方古典世界的主流形象———以斯基泰人为例
- [摘要]在西方古典时代,以斯基泰人为代表的游牧民形象是在古希腊社会的口述传统中产生并定型。因此我们从种种文献资料中拼合的斯基泰人形象其实是一个古希腊民族的整体印象。从本质上来说,斯基泰人的形象和其他蛮族并无根本区别。但因斯基泰人是游牧民,其在主流古希腊人心目中残忍野蛮的形象则有着鲜明的游牧特色。之后,这种形象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又汇流到了拉丁文学的传统中去,并在欧洲文学中一直被因袭到近代。
- 刘 雪 飞
- 全文[ PDF 1227.0 KB ]2017.5(4):51-61 共有 801 人次浏览
|
|
- 村民生活中的神道———基于日本宫城县仙台秋保町马场村的人类学调查
- [摘要]本文以宗教人类学的视角,关注了日本村民的“神道信仰”。宗教人类学是把宗教视为一种客观事实加以研究和探讨的学问,关注的不是宗教教义本身,而是宗教对信仰者的影响。本人在日本村落进行了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发现神道祭祀在村落已经被仪式化,“神社”管理者虽然是“民间人士”,但某种程度秉承了“国家神道”的宗旨,村民不自觉地接受着“民俗神道”和“国家神道”的教化;村民在“神社祭祀”与“家庭祭祀”中,延续着“民俗神道”与“国家神道”的传统。“神道信仰”某种程度仍然是国家认同的基础。
- 李 晶
- 全文[ PDF 1285.0 KB ]2017.5(4):41-50 共有 1017 人次浏览
|
|
- 穆斯林社会中对于少数群体的保护问题探析———以犹太民族为例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历史实例,来检验《古兰经》与“先知”穆罕默德关于少数民族(特指非穆斯林群体)生活于穆斯林社会中所规定的相关原则和教导,例如:“宗教信仰,绝无强迫”、“非穆斯林的生命与财产应得到完全保护”和“公平对待各民族”等,从而论证现代穆斯林民族主义国家对于通融信教少数族群要比对待具有种族性质的少数族群显得更加成功。同时,本文通过论述来驳斥穆斯林群体“原生性”缺乏包容性的观点,以便能够认识穆斯林世界的文化包容性以及对少数族群的保护情况。
- 王 永 宝
- 全文[ PDF 1246.0 KB ]2017.5(4):27-40 共有 93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