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哥特瓦尔德的马克思主义希伯来圣经批评理路
  • [摘要]哥特瓦尔德是一位杰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学者,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希伯来圣经批评之中,重构了以亚卫宗教为中心的古以色列社会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关键性术语如生产方式、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是他分析问题的重要出发点。他的努力不仅把圣经的科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也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对话开辟了广阔前景,从而实现了现代圣经研究范式的转型。
  • 厉 盼 盼
  • 全文[ PDF 1247.0 KB ]2017.2(4):1-0  共有 740 人次浏览
  • 21 世纪的族群政治:议题、理论与制度
  • [摘要]族群政治是最近30 年比较政治学增长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国际学术界关于族群政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族群冲突为何发生以及如何避免族群冲突。此外,族群政治与国家构建、族群冲突与民主转型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研究议题。解释民族冲突有三种主要的理论路径:原生论、工具论与建构论,主要解释变量包括族群结构、安全困境、群体竞争、民主转型与政治动员、国家能力、文明冲突等。从政治制度上说,威权政体的衰落会导致统治能力的弱化,容易激发族群冲突;新兴民主政体会强化族群集团的政治动员和政治竞争,亦容易激发族群冲突;成熟民主政体则是借助和平解决政治分歧的机制,通常能够有效控制族群冲突。就具体制度设计而言,共识民主理论与政治整合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如何在民主政体条件下避免或缓解族群冲突。总之,族群政治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能够为中国外交与国内族群政策提供有益的战略启示。
  • 包 刚 升
  • 全文[ PDF 1716.0 KB ]2017.5(4):1-13  共有 956 人次浏览
  • 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的人类学解读———从国家的遗产到遗产的文明
  • [摘要]阿克萨清真寺,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在前现代时期,阿克萨清真寺所处的圣殿山伴随着各类宗教文明在不同时期的争夺,历经多次政权更迭而几经推倒重建,其性质和主权不断变换。进入现代民族国家阶段,阿克萨清真寺以人类文化遗产的形态得以长期保留,与此同时又必须接受以色列政府的主权管理,这使其具有了民族国家和宗教文明的双重属性。在耶路撒冷特殊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两种属性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构成冲突:一方面,民族国家的管理对其宗教文明的特质加以强有力的约束;另一方面,在某些特殊的时空之下,宗教文明又对民族国家构成了暂时性的超越,为民族国家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挑战和可能性。本研究将基于2012—2013 年东耶路撒冷的田野调查从阿克萨清真寺的日常管理、土地日冲突事件以及盖德尔夜的宗教实践等方面探讨现代民族国家与宗教文明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揭示其冲突与共生的本质。
  • 赵 萱 刘玺鸿
  • 全文[ PDF 1290.0 KB ]2017.6(4):1-12  共有 695 人次浏览
  • 主体自觉与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
  •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的伟大实践,拥有民族性特征。基于此,本文探析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何以必要”、“何以实现”及其历史表现,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民族性特征的基本内涵,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主体性、民族传承性和民族批判性,提出坚持民族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 张 学 昌
  • 全文[ PDF 1122.0 KB ]2017.2(4):11-15  共有 1523 人次浏览
  • 坚守中国道路自信:对英国国家认同危机的反思
  • [摘要]国家认同是在社会建构下国民对自己归属于某个国家的确认和对国家的认可,同时兼具维护国家利益的自觉意识。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作为一种集体现象的国家认同是保障国家稳定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某些因素的催化作用下,民族认同却可能与之发生冲突。本文以中国民族政策语境为观照,从比较视野出发,主要分析了英国苏格兰、北爱尔兰民族独立问题的形成因素,同时探讨英国面临国家认同危机的教训及对我国如何更好地加强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所具有的启示性意义。
  • 乌小花 李安然
  • 全文[ PDF 1365.0 KB ]2017.6(4):13-21  共有 680 人次浏览
  • 论西方社会种族主义与奴隶制中的非人化
  • [摘要]非人化,在西方社会,作为种族主义与奴隶制的一种运行机制,内隐着深刻的哲学、宗教与人类学背景。它是“自我”与“他者”的界分发展到极端化的产物。人在宇宙中占据独特而优越的地位以及万物为用、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均为非人化的理论形成提供了哲学与宗教上的渊源。人一旦被视为动物,就容易被当做动物来对待,非人化从理论转入实践的过程由此展开。其结果直接导致奴隶制中的财产论、种族主义与奴隶制中的暴力论。经历长期非人化过程的人群,往往会将非人化机制主动内化,从而形成有助于奴隶制与种族主义正当化的理想类型的奴隶,以及人格矮化的奴隶文化。
  • 梅 祖 蓉
  • 全文[ PDF 1242.0 KB ]2017.5(4):14-26  共有 1573 人次浏览
  • 伊斯兰中间主义理念及其对融洽族群关系的意义
  • [摘要]作为宣扬中正与和平的伊斯兰中间主义是二十世纪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兴起的一股新思潮,这一思潮更好地诠释了伊斯兰教的本质是中和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广泛性。“沃赛托”中间一词有中正、端正、公正、节制等涵义,伊斯兰中间主义也是指导穆斯林在实际行为中平衡适中、不偏不倚的典范。当前一部分包含穆斯林族群在内的多民族国家都面对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倡导温和、公正、均衡原则的中间主义可能对当前穆斯林族群与其他族群和睦相处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积极意义。
  • 周 丽 娅
  • 全文[ PDF 1166.0 KB ]2017.2(4):16-25  共有 1434 人次浏览
  • 缘何走出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悖论———对西方传统民族国家理论的反思...
  • [摘要]近代民族主义运动是一个前仆后继的过程。初期欧美掀起组建民族国家运动,对反基督教神学、反封建主义发挥了颠覆性作用;尔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接过民族国家接力棒,对反殖民帝国主义、东方各国的国家独立起到决定性作用。无疑,民族主义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严重的弊端,产生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的悖论。其实,民族与国家、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虽然密切相关,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因为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有交叉,所以必然混淆。也因为是交叉关系,基于非交叉部分,使得二者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厘清民族与国家、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让族群主义代替民族主义,乃是当代人类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 曹 兴
  • 全文[ PDF 1241.0 KB ]2017.6(4):22-30  共有 1748 人次浏览
  • 墨西哥恰帕斯州印第安问题及其治理失效的原因
  • [摘要]在西班牙殖民者建构的统治秩序中,本土的印第安人处于社会等级的末端,无法获得充足的社会资源。墨西哥独立后,印第安人依然处于社会等级的底端,进而遭受土地资源匮乏、经济贫困和文化传承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并成为新自由主义改革的牺牲品。在种族中心主义和内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出于对自身权力的维系,墨西哥政府无意于改变既有的权力分配格局,亦不承认以印第安人为主体的自治实践。民主转型后,在国家构建存在明显缺陷的情形下,墨西哥联邦和恰帕斯州政府试图通过对印第安准军事团体的利用,实现族群问题的彻底解决。这一策略不仅没有解决印第安问题,反而造成了当前恰帕斯州的政治衰败。本文认为,造成恰帕斯州印第安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多元族群社会中权力资源的分配不公。
  • 张 青 仁
  • 全文[ PDF 1179.0 KB ]2017.2(4):26-36  共有 1372 人次浏览
  • 穆斯林社会中对于少数群体的保护问题探析———以犹太民族为例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历史实例,来检验《古兰经》与“先知”穆罕默德关于少数民族(特指非穆斯林群体)生活于穆斯林社会中所规定的相关原则和教导,例如:“宗教信仰,绝无强迫”、“非穆斯林的生命与财产应得到完全保护”和“公平对待各民族”等,从而论证现代穆斯林民族主义国家对于通融信教少数族群要比对待具有种族性质的少数族群显得更加成功。同时,本文通过论述来驳斥穆斯林群体“原生性”缺乏包容性的观点,以便能够认识穆斯林世界的文化包容性以及对少数族群的保护情况。
  • 王 永 宝
  • 全文[ PDF 1246.0 KB ]2017.5(4):27-40  共有 717 人次浏览
  • 身份认同与社群暴力视阈下的缅甸罗兴亚问题研究
  • [摘要]罗兴亚问题是缅甸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族群、宗教难题。该问题是复杂历史原因和现实激烈冲突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透过身份认同与社群暴力理论的分析,认为原住民地位、公民身份、公民权利等方面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造就了罗兴亚人社群身份认同的一致性,加之缅甸的“反穆斯林”运动加剧了该群体与佛教社群的疏离感。偶然事件的激活以及冲突双方的暴力协作最终将罗兴亚问题演化成灾难性的社群暴力。鉴于双方暴力结构的不对称性,佛教徒在该社群暴力中居于主导地位,域外势力的介入使得罗兴亚问题更加复杂化。
  • 廖春勇 常士訚
  • 全文[ PDF 1930.0 KB ]2017.6(4):31-41  共有 1448 人次浏览
  • 土耳其切尔克斯人问题探析
  • [摘要]土耳其是世界上切尔克斯人分布数量最多的国家,而切尔克斯人在土耳其却受到政府的压制。本文梳理了土耳其切尔克斯人发展的历史脉络,其社会地位的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至共和国建立,切尔克斯人逐渐步入国家权力的中心,对帝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阶段,从1923年至1999年,切尔克斯人受到政府压制,难以表达自身诉求,不得不隐瞒自身的族裔认同,切尔克斯人问题由此产生。第三阶段,自1999年土耳其成为欧盟候选成员国以来,土耳其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宽容政策,切尔克斯人得以公开表达自身诉求。然而,土耳其政府对切尔克斯人仍旧缺乏认可与尊重,并未完全放弃压制切尔克斯人的策略。此外,土耳其少数族群概念的独特性、切尔克斯人表达自身诉求能力的缺乏以及土耳其政府与公众对切尔克斯人问题的不重视,切尔克斯人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解决。
  • 尹 婧
  • 全文[ PDF 1164.0 KB ]2017.2(4):37-45  共有 1961 人次浏览
  • 村民生活中的神道———基于日本宫城县仙台秋保町马场村的人类学调查
  • [摘要]本文以宗教人类学的视角,关注了日本村民的“神道信仰”。宗教人类学是把宗教视为一种客观事实加以研究和探讨的学问,关注的不是宗教教义本身,而是宗教对信仰者的影响。本人在日本村落进行了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发现神道祭祀在村落已经被仪式化,“神社”管理者虽然是“民间人士”,但某种程度秉承了“国家神道”的宗旨,村民不自觉地接受着“民俗神道”和“国家神道”的教化;村民在“神社祭祀”与“家庭祭祀”中,延续着“民俗神道”与“国家神道”的传统。“神道信仰”某种程度仍然是国家认同的基础。
  • 李 晶
  • 全文[ PDF 1285.0 KB ]2017.5(4):41-50  共有 801 人次浏览
  • 犹太人对地理大发现的贡献和参与
  • [摘要]地理大发现作为由西葡两国主导的海洋征服活动,在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而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科学、经济等领域有着突出成就的犹太人,对于地理大发现有着独特和不可忽视的贡献。不仅“美洲发现者”哥伦布被认为可能拥有犹太血统,更重要的是,犹太人和马兰诺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为哥伦布远航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星盘、象限仪、地图、罗盘、天文表等重要航海设备几乎都离不开犹太科学家的努力,航行所需的资金主要由犹太人和马兰诺赞助者提供,此外,在哥伦布的随行船员中有不少马兰诺。犹太人通过参与地理大发现这一重大事件,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犹太民族自身的活动空间,而且彰显了边缘少数群体在推动现代世界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成为某个民族以其特殊经历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事例。
  • 艾 仁 贵
  • 全文[ PDF 1223.0 KB ]2017.6(4):42-52  共有 1383 人次浏览
  • 卡萨芒斯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影响及启示
  • [摘要]卡萨芒斯分离主义运动是殖民主义的“恶性遗产”。塞内加尔独立后,未能处理好与卡萨芒斯地区的族群、政治与经济关系,引发了后者的离心倾向。周边国家对分离主义的支持则提供了外部诱因。从1982年卡萨芒斯分离主义运动爆发至今,分离主义者与政府之间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冲突,也曾数次通过谈判寻求问题的解决,但均未能找到一个最终解决方案,冲突持续至今。卡萨芒斯分离主义运动不仅阻碍了本地区的发展,也使塞内加尔国家构建进程受挫,同时对地区国际关系也产生了冲击。非洲的多族群国家动辄就以“分离”作为解决族群矛盾的途径;然而分离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处理好族群、宗教、经济、政治等多种关系的同时,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通过相互沟通、理解,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努力弥合分歧,实现共同发展,才会找到真正的出路。
  • 王涛 王璐晞
  • 全文[ PDF 1182.0 KB ]2017.2(4):46-56  共有 1592 人次浏览
  • 游牧民在西方古典世界的主流形象———以斯基泰人为例
  • [摘要]在西方古典时代,以斯基泰人为代表的游牧民形象是在古希腊社会的口述传统中产生并定型。因此我们从种种文献资料中拼合的斯基泰人形象其实是一个古希腊民族的整体印象。从本质上来说,斯基泰人的形象和其他蛮族并无根本区别。但因斯基泰人是游牧民,其在主流古希腊人心目中残忍野蛮的形象则有着鲜明的游牧特色。之后,这种形象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又汇流到了拉丁文学的传统中去,并在欧洲文学中一直被因袭到近代。
  • 刘 雪 飞
  • 全文[ PDF 1227.0 KB ]2017.5(4):51-61  共有 594 人次浏览
  • 奥什事件: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族际冲突探析
  • [摘要]发生在1990 年和2010 年的两次奥什事件———吉尔吉斯族和乌兹别克族的两次严重的族际冲突是当代中亚族际冲突的典型案例。事件导致了严重后果,在很长时期里都会消极影响相关中亚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和国家间关系。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差异、现代化进程乃至民族-主权进程的角度考察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吉尔吉斯族和乌兹别克族两大族群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分化的后果,探讨两大族群之间的矛盾生成机制和族际冲突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 侯 艾 君
  • 全文[ PDF 1219.0 KB ]2017.6(4):53-63  共有 1463 人次浏览
  • 美国苗族移民的社会适应与文化传承
  •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移民成为普遍现象。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结束后东南亚苗族以难民身份迁徙到美国。苗族移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背景使他们难以适应美国社会。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苗族移民在美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苗族移民所面临的困境与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密切相关。美国苗族移民意识到现代教育是他们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最佳选择,故而对后辈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寄予重望。同时,年轻一代对苗族历史文化的陌生感使苗族长者深刻体会到苗族文化才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自己有责任唤醒后辈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现代教育与苗族文化传承对苗族移民适应社会生存发展及延续民族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 彭 雪 芳
  • 全文[ PDF 1163.0 KB ]2017.2(4):57-66  共有 925 人次浏览
  • 孔青山的医疗音乐人类学理论模型及关键概念
  • [摘要]医疗音乐人类学是国际上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关注于音乐、治疗与文化的综合研究及实践应用。本文旨在介绍该学科的创始人孔青山在他的代表著作《超越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中的音乐、祈祷与治愈》中提出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概念,以期引起国内同行的批评与讨论。
  • 哈尼克孜·阿布都外里
  • 全文[ PDF 1504.0 KB ]2017.5(4):62-70  共有 668 人次浏览
  • 当代美国黑人的群体嬗变与文化认同分化
  • [摘要]上世纪美国黑人在政治、文学、艺术等等各领域的发展进步推动其内部凝聚形成集体性的黑人文化认同。与此同时,由于全球人口流动的便宜与频繁,美国黑人内部出现“新旧”移民群体之分,其文化认同也呈现多样化图景。基于美国黑人内部的群体变迁以及博厄斯、赫斯科维茨、西敏司等人类学家的相关研究,分析美国黑人文化“诞生”背景、路径、特征,进而探讨反思当今该群体内部的文化认同差异,有助于深入了解美国黑人内部的变迁。
  • 牛 忠 光
  • 全文[ PDF 1187.0 KB ]2017.6(4):64-71  共有 1399 人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