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美国种族政治的结构性困境、发展态势与拜登政府的政策应对
  • [摘要]美国的种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政治的核心内容。因为各种矛盾累积的结果,美国的种族政治已经陷入结构性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的矛盾:美国白人人口比例下降与白人至上主义的矛盾;美国种族平等的政治观念和种族不平等的经济现实的矛盾;推动解决种族矛盾的联邦积极主义和地方保守主义的矛盾。而随着黑命贵运动的兴起,美国的种族政治逐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具体表现在种族问题扩大化、种族关系敌对化、种族冲突暴力化三个方面。拜登政府通过打造一个种族多元化内阁、签署行政命令解决系统性种族不平等、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提高种族问题舆论热度和关注度等措施,产生了一定的现实效果。但是因为美国政治大环境中的恶性党争和否决体制,拜登政府的政策方案只能治标不治本,美国的种族问题依然会深深地困扰这个国家。
  • 张春满
  • 全文[ PDF 1531326.0 KB ]2023.3(10):1-12  共有 353 人次浏览
  • 现代化理论视域下的“新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动因、特征与前景
  • [摘要]“新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以“全面现代化”为目标、以系统性政治改革为先导和重点,并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旨在解决本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难题。哈萨克斯坦的实践证明,即使是经济的指标、政治的架构以及外交的政策取向都无条件地接受西方的标准,也不能换来一个真正的现代化社会。真正的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水平和能力的现代化,是能够自主选择发展模式的现代化,是植根于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的现代化。“新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的合理之处在于把改革国家的管理体制、致力民生福祉放到了核心位置,但仅仅依靠权力结构的调整或者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难以实现已经确定的宏大目标,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切实可行的规划。
  • 赵丹 孙壮志
  • 全文[ PDF 1593830.0 KB ]2023.3(10):13-25  共有 327 人次浏览
  • 从冲突到和解:保加利亚土耳其族问题的演进
  • [摘要]土耳其族问题一直是保加利亚国家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关系的关键问题。保加利亚对国内土耳其族的政策变化导致历史上出现土耳其族间歇性的移民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对国内土耳其族的强迫改名和同化政策,使土耳其与保加利亚的关系严重恶化,并引发了二战后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冷战结束后,随着保加利亚入欧进程的开启和保土两国关系的改善,保加利亚对国内土耳其族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土耳其族的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与主体民族保加利亚族实现了政治和解。保加利亚对于土耳其族问题的治理经验和教训,为类似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张向荣
  • 全文[ PDF 1680465.0 KB ]2023.3(10):26-40  共有 420 人次浏览
  • 内战前“美国人类学派”对黑人种族形象的塑造——美国早期种族主义的...
  • [摘要]19世纪30—50年代,一批被后世学者称为“美国人类学派”的知识精英,基于颅相学和解剖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科学”话语引入美国国族构建的讨论中。该学派通过对不同的种族分别进行“科学”研究,构建了一套以白人种族优越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其塑造的黑人种族形象既“低劣”,也适应了奴隶制度中白人文明的“恩泽”。这种建构一方面迎合了当时南方奴隶主的拥奴思想,并被用来作为证明奴隶制合理性的依据,另一方面激发了美国白人内部的种族认同,增强了内战前国族构建中的“种族性”特征,塑造了一条“科学”意义上种族优劣的边界,为后来“科学种族主义”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张陆昱文 梁茂信
  • 全文[ PDF 1654421.0 KB ]2023.3(10):41-53  共有 1053 人次浏览
  • 国家整合视角下的泰国伊桑人问题动态发展研究
  • [摘要]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曼谷作为首都及国家中心区位的主体叙事中,泰国东北部各族群被赋予了一个区域性名称——伊桑人(Isanese)。伊桑人在国家政治上被边缘化,文化上被主流泰族文化同化,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伊桑人成为一种复杂的、有争议的区域身份,存在于泰国和老挝两国之间撕裂但又是一个文化连续体的族群关系中。文章通过梳理伊桑人问题的发展脉络,将其置于早期民族主义思想传播、该地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的博弈以及当代国家价值观建设等背景中,突出伊桑人的身份政治,展示泰国政府对伊桑人的艰难整合历程。在现阶段多元文化背景及伊桑人与泰国政府的互动交往中,伊桑人的区域认同感以及身份政治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诉求不断增强。近年来伊桑民粹主义呼声高涨,伊桑主义兴起,伊桑人问题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泰国国家政治和价值观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 周建新 何蕾
  • 全文[ PDF 1501030.0 KB ]2023.3(10):54-64  共有 567 人次浏览
  • 印度民族政治转型中的媒介变革赋能
  • [摘要]在印度民族政治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包含着媒介变革的赋能。然而,既往研究在探讨印度教民族主义何以取代世俗民族主义、印人党何以击败国大党的动因时,对历史拐点之处的“媒介变革赋能”却较少触及。事实上,受益于对“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追求,印度国内很快就完成了从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转向网络媒介的变革。正是这一变革的赋能,使得“电视+印地语”“网络+印度教”先后成为印度教民族主义复兴的重要技术平台。正是依托这一平台,使得印人党可以有效动员“识字率低且方言众多”的广大印度教教徒,抢占全印最大“票仓”,进而击败秉持世俗民族主义且对新媒介适应性严重不足的国大党,开启全面执政的历程。简言之,媒介变革的赋能,是印度民族政治转型的重要推力。
  • 程中兴
  • 全文[ PDF 1532618.0 KB ]2023.3(10):65-75  共有 277 人次浏览
  • 以色列阿拉伯基督徒社团的德鲁兹化及其影响
  • [摘要]冷战结束后以色列阿拉伯基督徒社团在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地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促使其沿着“以色列-德鲁兹模式”展现出明显的德鲁兹化趋势。阿拉伯基督徒社团与德鲁兹社团相比,人口规模相当、文化均较为独特、历史境遇类似、面临现状趋同,这成为阿拉伯基督徒社团德鲁兹化的前提基础,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色列建国初期的萌芽阶段、冷战时期的消极阶段以及后冷战时代的积极阶段。阿拉伯基督徒社团的德鲁兹化具有时代特征鲜明、兵役制度优先和利益决定效果三大特征,对以色列境内其他阿拉伯群体、对以色列民族国家的构建都产生了影响,对以色列国进行族群治理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阿拉伯基督徒社团的德鲁兹化进程在该社团内部存在分歧,在社团外部也引发了争议,因而可能会朝着曲折前行的方向发展。
  • 潘楠
  • 全文[ PDF 1573332.0 KB ]2023.3(10):76-87  共有 271 人次浏览
  • 日本人类学东南亚区域研究的历程与范式转换
  • [摘要]东南亚区域研究是日本人类学界借以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方法,也是日本知识界沟通世界,生产独创性知识的重要场域。在帝国早期的日本,针对东南亚的人类学研究主要服务于殖民统治,试图论证日本民族起源假说。二战结束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领域研究的发展与日本的民族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契合,逐步确立了社会文化研究的学科规范,并试图相对客观地认识东南亚。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对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实践应用与现实关怀,倡导连接“自我”与“他者”,共同面对日益深刻的全球性问题,积极推动人类学知识向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所在社会的公共回归,即所谓“知识的社会还原”。日本人类学的东南亚区域研究在不断反思“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过程中,完成了从自证(证明自己是谁)、证他(证明他者是谁)到两全(自我与他者相互成全)的范式转换。
  • 龚浩群 李一言
  • 全文[ PDF 1607154.0 KB ]2023.3(10):88-101  共有 339 人次浏览
  • 区域国别研究中的人类学角色探析——以英美中人类学的区域国别研究为...
  • [摘要]作为交叉学科的区域国别研究,是当前国内学界新的增长点,其中,以“理解他者,理解世界”为使命的人类学当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对传统上的两个大国——英国、美国的区域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人类学在其中所做的知识贡献进行了剖析。认为人类学在方法上所倡导的田野调查,可为跨文化理解提供基础性的知识。此外,人类学对跨区域、跨国别流动性的关注,可作为以国别为单位的研究的有益补充。在新时代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中,人类学应当将传统学科特色与中国国情进行有机结合,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引下探索新的理论与方法维度
  • 刘琪 杨成
  • 全文[ PDF 1469155.0 KB ]2023.3(10):102-111  共有 1071 人次浏览
  • 超越“模范少数族裔”:1980年以来洛杉矶华人参与选举政治研究
  • [摘要]1980年以来,洛杉矶的华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开始参与地方选举政治,并进入了市议会。在此基础上,华人精英又分别在2001年和2009年进入了州众议院和国会众议院,并在州议会和国会连续传承至今,洛杉矶华人参政形成了从市政府到州议会再到国会的完整链条。在这个过程中,华人精英固然起到了箭头作用,但也离不开华人在1990—2021年间四次重划选区的努力。通过历次重划选区,华人逐渐划出了一个亚裔占多数的州众议院选区,并以其为基础,划出了一个亚裔是第一大族裔的国会众议院选区,为华人进入州众议院和国会,以及保持其席位在华人内部传承奠定了选票基础。华人通过积极参政,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华人的族裔性得到了美国社会的认可,也突破了亚裔不问政治的所谓“模范少数族裔”形象。
  • 王宇翔
  • 全文[ PDF 2108387.0 KB ]2023.3(10):112-126  共有 1061 人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