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莫迪时期印度民粹主义复兴的根源分析
  • [摘要]2014年莫迪执政以来民粹政治不断发酵,推动了民粹主义的全面复兴。普遍的贫困与不平等问题滋生民粹情绪,与此同时,印度出现了具有较为典型民粹特征的政治领导人,以及民粹主义的政治动员。本文聚焦莫迪时期印度民粹主义复兴的社会基础,思考导致大众的民粹情绪与政党的民粹政治二者之间相互强化的根源。本文认为,“经济上升通道”阻滞与“政治上升通道”开放的制度困境,导致民粹情绪大量积聚并演化为政党政治动员的工具,民粹政治不但无法回应人民的诉求,反而可能导致社会运动不断扩大与身份政治愈演愈烈的局面。
  • 冯立冰
  • 全文[ PDF 659573.0 KB ]2023.5(10):117-126  共有 2930 人次浏览
  • 埃及海外科普特人对母国的影响研究
  • [摘要]科普特人是埃及最大的少数族群,也是中东最大的基督教群体。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纳赛尔国有化经济政策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影响下,科普特人开始向西方移民,并在埃及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科普特离散社区。迄今为止,埃及海外科普特人呈现出亟待关注的群体性特征:从人口构成来看,主要以文化知识水平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男性中产阶层为主;从离散目的地来看,大部分海外科普特人主要寄居在北美洲、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国家,另有少部分在阿拉伯海湾国家和中国等地工作、生活;从离散方式来看,海外科普特人所到之处纷纷建立了科普特教会以维系身份认同和跨国联系;从离散类型来看,科普特人在国际迁徙中形成了文化政治型和经济交往型的离散群体。海外科普特人虽身居异国他乡,但对母国埃及各领域事务的关注、参与和影响从未停止,他们一方面通过侨汇、投资、慈善捐赠和旅游与埃及建立经济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政治游说参与埃及的政治活动。与此同时,海外科普特人通过社团组织向埃及社会输送新的思想观念,进而推动母国埃及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交流与更迭。
  • 任敏
  • 全文[ PDF 1128640.0 KB ]2023.5(10):103-116  共有 2612 人次浏览
  • 交往关系、政治整合与缅甸族群冲突
  • [摘要]交往关系与政治整合代表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基本诉求的不同阶段和属性,可为理解和认识国家内部族群冲突提供新的视角。公民间交往关系和族体间交往关系顺畅互补,国家政治整合合理有效有助于推动多民族发展中国家共同体的建构和治理。反之,则极易引发族群冲突并导致国家衰败。缅甸统一国族身份认同的缺失以及现有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歧视性条款使得公民间交往关系呈现较大的紧张与隔阂,而族体间交往亦呈现出分裂与断层。在政治整合实践中,缅甸政府通过共生环境、制度平台、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等层面突出公民身份的分殊性和不平等性,导致两种交往关系和政治整合深陷恶性循环怪圈,以致常年性族群冲突导致国家的失序。
  • 廖春勇
  • 全文[ PDF 643015.0 KB ]2023.5(10):90-102  共有 3652 人次浏览
  • 日本构建“民族文明秩序”的逻辑冲突与矛盾心态———以近代博览会上...
  • [摘要]近代世界博览会上的人种展示曾将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理论依据,甄选、分类与展示被标签化为“野蛮”“原始”民族的身体与文化,以此将“文明”与白色人种的优越性挂钩。而明治维新后致力于“文明开化”的日本效尤西方这一“人类动物园”式的展示方法,通过在世界博览会上展示生理特征接近于白种人的北海道原住民阿伊努人,试图彰显作为黄种人的“和人”的优越性及其文明化的成果。随着这一意欲跻身“人种等级”顶端的展示方式受到西方的排斥,日本逐渐将阿伊努的展示舞台转向国内,并将其与当时的其他殖民地原住民并置,为日本在亚洲实施的“民族同化”政策正名。这种策略的转换凸显了近代日本企图构建一个“日本民族”作为东亚盟主、与白种人平等对话的话语体系,从而跃迁以欧美为中心的人种政治乃至文明秩序。
  • 周菲菲
  • 全文[ PDF 1176653.0 KB ]2023.5(10):77-89  共有 2702 人次浏览
  • 汉代以前我国华北、东北及朝鲜半岛地区的人类迁徙与文化交融研究
  • [摘要]汉代以前,华北地区部分华夏族已开始向东北辽河流域流动。以公元前3世纪末燕国东扩为分水岭,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由箕子所代表的殷族集团对东北亚局部地区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改变了以貊族为主的辽河流域各族群的政治、文化面貌;在后一阶段,即公元前3世纪末燕国东扩之后这一段时期,以辽河流域以及如今的朝鲜半岛西北地区等局部区域成为华夏族大举迁徙的目的地,深刻影响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面貌。
  • 金洪培、冯英盾
  • 全文[ PDF 1193500.0 KB ]2023.5(10):63-76  共有 3668 人次浏览
  •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美国后工业社会黑人阶层分化研究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二战后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蓝领工人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出现了相应的变迁和结构性重组。同时,笼罩在种族主义阴霾下的美国黑人,也产生了阶层分化的现象,即一部分黑人步入了中上阶层,而另一部分黑人却被固化在了社会底层。而黑人中上阶层和黑人底层阶层之间,既存在着族裔上和文化上的包容与认同,又出现了阶级上和经济上的分化与冲突。
  • 石光宇
  • 全文[ PDF 547097.0 KB ]2023.5(10):52-62  共有 3244 人次浏览
  • 欧盟外国移民社会融合的多维度分析
  • [摘要]欧盟及其成员国能否发挥外国移民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键因素是能否成功地将外国移民融入欧盟国家主流社会。欧盟的外国移民在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和积极公民身份五大领域的社会融合取得了显著进步。移民的劳动参与率整体上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收入水平增速快于本国公民;外国移民生活在租住房屋中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第三国移民的受教育程度明显进步;外国移民获得10年以上的长期居留签证占外国人签证的93.8%。这凸显了欧盟的“欧洲2020年战略”和《第三国国民融合行动计划》实施的外国移民社会融合政策实践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 宋全成、甘月童
  • 全文[ PDF 907515.0 KB ]2023.5(10):35-51  共有 3436 人次浏览
  • 人类学在全球公共卫生中的角色———以西非埃博拉疫情为例
  • [摘要]在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频仍的时代,应对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虽以医学为主,但也需要多学科协作,人类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员,同样能够扮演相应的角色。以西非埃博拉疫情为例,人类学积极主动介入,释放了非凡能量。首先,人类学者创造性地建构了便捷开放的公共平台,凝聚学界群策群力;其次,人类学者不仅生产理论知识,且将之运用到实践,修正与完善疫情的主要应对策略。在此过程中,人类学坚持的立场虽鲜明独特,但并不会否认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治疗原理,恰恰相反,它使疫区民众接受,而不是抵制现代医学的运行方式和机制。
  • 蒋俊
  • 全文[ PDF 617516.0 KB ]2023.5(10):25-34  共有 3741 人次浏览
  • 人类学的现代性转向———博厄斯学派的国族研究评述
  • [摘要]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一直有研究初民社会和族别社会的刻板印象,而博厄斯学派的国族研究努力把人类学拉回现代生活,并赋予其探讨现代性议题的能力。本文系统地梳理并分析了博厄斯学派国族研究的理论方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力图为中国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摆脱“初民社会”和“族别”研究范式的束缚,把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方法等运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研究,为我国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理论方法的参考和经验教训的借鉴。
  • 何明、张方亮
  • 全文[ PDF 621106.0 KB ]2023.5(10):13-24  共有 3835 人次浏览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西方框定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中国理念在国际社会逐渐深入人心的同时,也遭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负面框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例,西方判定该理念是中国谋求世界霸权的话语表征,在此基础上,期望并借助国际话语霸权抵制中国理念的全球传播,动员西方乃至国际社会力量维护所谓“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就其影响而言,西方国家对中国及其理念实施的框定已显示出国际涉华舆论巨大的操纵力,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为此,中国应从揭露西方框定的真相入手,既要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主体性框架,提高中国理念的国际认同度;也要拥抱与中国具有相似叙事框架的国家,形成反西方框定的联合力量;更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西方反华势力阻挠中国发展进程的幻想。
  • 蔡文成 、牟琛
  • 全文[ PDF 709679.0 KB ]2023.5(10):1-12  共有 8407 人次浏览
  • 多重共同体构建视角下的中老铁路研究
  • [摘要]由中国、老挝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推动建设的中老铁路,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中老铁路运行至今已超一年,多项客观事实与最新数据表明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合老挝国民共同体、打造中老命运共同体,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均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初步实现了多重共同体的互利共赢。中老铁路在多重共同体构建中的潜力与价值尚未得到完全的释放与体现,随着中老铁路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实现,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与国家人民的“心联通”有待进一步推进。多重共同体构建视角下的中老铁路研究,不仅可为当下共同体理论的实证研究提供新视角,而且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上更好地讲述传播“中老铁路故事”。
  • 张姗
  • 全文[ PDF 6725886.0 KB ]2023.4(10):115-124  共有 1242 人次浏览
  • 阿根廷社会关于当地华人的刻板印象探析 ——基于1476份问卷的实...
  • [摘要]中国与阿根廷相互位于对跖点之上,遥远的地理距离让当地华人成为阿根廷社会中最为“远道而来”的族群。在近五十年中,随着阿根廷华人族群规模的增加、经济活动表现的活跃以及同当地人的不断接触,一系列有关华人族群的刻板印象在阿根廷人之间逐步生成并不断经历着调试。2022年是中阿建交的50周年,两国关系正步入前景更加广阔的新时期,在此背景下,了解与把握当地民众对华人刻板印象的内容、来源与影响对于进一步推动中阿关系发展,落实“民心相通”,塑造海外华人与中国良好形象有着重要意义。在中阿学者的共同合作下,本文围绕上述内容展开研究,基于随机抽样所获得的1476份问卷对阿根廷人所持有的关于当地华人的代表性刻板印象内容进行了收集与测量,并通过定量方法探索了相关内容的来源路径,实证了不同刻板印象内容对于群际距离以及对于中国国家好感生成的作用和影响。
  • 王子刚、Máximo Badaró、Luciana Denard
  • 全文[ PDF 8213319.0 KB ]2023.4(10):100-114  共有 1270 人次浏览
  • 从石器文化看中缅印交角区古代民族联动共生的历史进程
  • [摘要]石器时代,中缅印交角区内就已存在古代民族的迁徙和流动,使区域内的石器文化呈现同质性和共享性的特征。根据石器的不同器型、纹饰和制式,可以大致推断出源于甘青地区的氐羌系民族不断南下渐次迁徙的历史过程。进入青铜时代后,源于我国长江下游以及珠江三角洲流域的百越系民族持续西进,与世居于中缅印交角区东南部的濮系民族及先前至此的氐羌系民族产生了充分的交流与整合,石器文化进一步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特征,生动阐释了古代民族联动共生的历史过程。
  • 李佩燊
  • 全文[ PDF 7357708.0 KB ]2023.4(10):88-99  共有 1175 人次浏览
  • 从《鲁赫纳玛》看土库曼斯坦的民族建构
  • [摘要]土库曼斯坦的民族建构深受其首任总统尼亚佐夫的影响,而《鲁赫纳玛》一书则集中体现了尼亚佐夫的民族建构思想。《鲁赫纳玛》通过重述土库曼人的历史、总结土库曼人的民族性等方式塑造了土库曼斯坦主体民族——土库曼人的民族认同,进而拓展到对土库曼斯坦民族的建构。然而,该书的论述往往看似逻辑自洽,实则充满矛盾。这种现象固然是尼亚佐夫的土库曼斯坦民族建构思想还不甚完善的体现,但本质上,则是中亚新独立国家在苏联解体后的转型时代所面临的内政外交困境的反映。
  • 董雨
  • 全文[ PDF 6710345.0 KB ]2023.4(10):78-87  共有 1351 人次浏览
  • 套嵌身份和分层的跨国网络:在华印度商人研究
  • [摘要]在来华的外国人群体中,印度人是一个较大的群体。印度商人在华南、上海、义乌和绍兴等地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在华印度人社区。但关于在华印度商人的研究有限,且倾向于将其看作一个同一的、封闭的群体。在混合研究法所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在华印度商人的跨国网络是全球性的,超越了印、中两个来源国和东道国的范畴。他们的跨国网络呈现群体内聚集、群体外分离的特点,表现出个人主义和高度的“群体内集体主义”共存的特征。因此,在华印度商人社区并不同一、封闭,这和印度商人的“套嵌身份”紧密相关。“套嵌身份”的层级之分使得在华印度商人“分群”的跨国网络进一步“分层”,进而影响了在华印度商人社区的团结性。
  • 黄玉琴
  • 全文[ PDF 7029039.0 KB ]2023.4(10):67-77  共有 386 人次浏览
  • 殖民时期坦桑尼亚的印度裔移民群体探析
  • [摘要]经过数世纪的经营,印度裔群体深深融入坦桑尼亚的民族大家庭,对坦桑尼亚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间和国内学界传统上将印度裔移民群体视为“中间人”,但是这种认识更多的是基于殖民时期的种族主义视角或者非洲国家独立后的民族主义视角。对印度裔群体内部进行分析发现,移民群体依照宗教派系和种姓原则,复制了印度本土复杂的社会构成,在东非大地上形成了一幅幅马赛克群像。多元化的印度裔群体,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为坦桑尼亚的社会变迁带来积极的影响,是坦桑尼亚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陈金龙、杜英
  • 全文[ PDF 8572420.0 KB ]2023.4(10):53-66  共有 1290 人次浏览
  •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犹太人政策与栅栏区的起源
  • [摘要]栅栏区是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犹太人在俄国西南边疆聚居的特定区域。它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移民政策、边疆政策和犹太人政策的综合产物。18世纪下半叶俄国三度参与瓜分波兰,大量波兰-立陶宛犹太人跟随殖民地进入俄国。在整合新殖民地的过程中,俄国政府推行了融合犹太人的宽容政策。由于地方政府和民众阻挠,1791年后俄国开始禁止犹太社团进入腹地,逐步将其限制在边疆省份,形成栅栏区。与此同时,俄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内政改革使得犹太人在传统职业、赋税、犹太教司法等领域遭遇一定的限制和歧视,在社会地位上更加边缘化。栅栏区的出现凸显了俄国少数民族与主体社会、边疆与腹地之间的隔阂与对立。19世纪后,随着地理和社会边界的强化,栅栏区进一步阻隔了犹太人与主流社会的互通互融,致使晚期沙俄深陷“犹太人问题”的历史困境。
  • 疏会玲
  • 全文[ PDF 7867758.0 KB ]2023.4(10):40-52  共有 537 人次浏览
  • 从初史的迁徙到移民裔群的定位:非洲移民史探源
  • [摘要]移民是民族研究的重要议题。移民可分为内部移民、向外移民和向内移民三种,这种情况普遍适应于亚洲、非洲、欧洲或世界各个地区。非洲被普遍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人类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构成了世界民族史的重要篇章。在当前国际关系欠稳定和国内秩序失衡的情况下,移民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移民也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的移民指非洲人在大陆内部以及对外的迁徙,也涉及大陆之外的人移民非洲的现象。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分五个阶段探讨这一问题,力图说明非洲移民从这块大陆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
  • 李安山
  • 全文[ PDF 10932914.0 KB ]2023.4(10):24-39  共有 539 人次浏览
  • 西方新民粹主义的政治传播策略探析
  • [摘要]新民粹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欧美发达国家迅速兴起、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的一种民族政治思潮和运动。新民粹主义对现代民族—国家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其成为近年来民族政治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本文以政治传播为视角,深入分析新民粹主义的威权组织传播策略、有效运用媒体逻辑和社交媒体的媒体传播策略、反传统的政治修辞策略等政治传播策略,尝试说明近年来民粹主义是如何逐步演变为新民粹主义的,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西方新民粹主义迅速兴起和加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 刘文科
  • 全文[ PDF 6639630.0 KB ]2023.4(10):14-23  共有 1508 人次浏览
  • 超越现代性: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批判
  • [摘要]民族国家是现代世界体系中国际交往的组织形态和基本主体,民族国家建构的现代性困境始终是西方学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伴随着民族建构原生性的削弱与政治性的加强,民族国家理论的现代性趋向促进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的生成觉醒。特别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国家认同与族群发展的内在张力成为西方民族国家建构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民族国家在建构进程中需要将民族认同有效转化为国家认同,就必须明确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演变历程,协调处理文化多元化与民族一体化的辩证关系。西方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特质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出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现代西方民族国家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多维超越,从认知、路径、价值三个维度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进行批判反思,为消除民族国家不同族群文化的对立冲突打开了新空间,为调和族群与国家的认同张力提供了历史启示,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范式和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新思路。
  • 崔延强、张子扬
  • 全文[ PDF 8735512.0 KB ]2023.4(10):1-13  共有 584 人次浏览